3.2 光纤光栅经典分析方法
分类:光纤光栅141字
本书所述的经典分析方法,是指提出时间较早、使用范围较广且被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认可的光纤光栅理论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使用、补充和修正,已被理论分析证明是有效的、可信的,如耦合模理论(CMT)、传输矩阵法(TMM)、傅氏变换法(FTM)和多层膜传输法(MFTM)等 ...... (共141字) [阅读本文]>>
本书所述的经典分析方法,是指提出时间较早、使用范围较广且被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认可的光纤光栅理论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使用、补充和修正,已被理论分析证明是有效的、可信的,如耦合模理论(CMT)、传输矩阵法(TMM)、傅氏变换法(FTM)和多层膜传输法(MFTM)等 ...... (共141字) [阅读本文]>>
CMT是目前公认的能够比较全面、细致、全程地描述光波耦合行为过程的FG理论,它是定量研究FG衍射效率及光谱分布的得力工具,分析UFG时可得到解析解并能精确计算其光谱。该理论的优点是数学方程形式简洁,完
本章主要阐述新型光纤光栅的基本内容,为新型光纤光栅模型构建、理论分析和典型应用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首先,简述光纤光栅的基本概念;然后,以标志性事件为引导,阐述光纤光栅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而,介绍光纤光栅分
光纤光栅(FG)的物质基础是光纤。光纤即光导纤维,它是基于光的全内反射原理制成的一种光传导器件。自1966年高锟博士(K.C.Kao)提出光纤长距离传输光信号的可行性,而后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成功拉制
光纤光栅的发展,从低损耗光纤的拉制成功、光纤光敏性的发现以及光栅制作技术的发展角度分析,可将其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而每一阶段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则突出记录了光纤光栅的发展历程。
1978—1989年为光纤光栅的初始阶段,其时间跨度约为12年。该阶段的特点是首先发现了光纤光敏性现象,进而发明了光栅写制技术,其中有两个重大标志性事件。1)发现光致折变现象1978年,K.O.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