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岗组
【命名】系卢衍豪等(1955)所创黄泥岗页岩演变而来。命名剖面位于浙江江山县城北约3km的黄泥岗村南端。
【沿革】1962年张文堂改称黄泥岗组,沿用至今。
【特征】黄绿色,局部为紫红色含灰岩结核的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瘤状灰岩。底部以泥岩的出现与下伏砚瓦山组中层瘤状灰岩相区分。与下伏及上覆地层(长坞组或三衢山组或于潜组)均为整合接触。厚数米至百余米,命名剖面厚45m。该组化石丰富,主要有三叶虫、介形虫、腕足类和海林檎等,其中三叶虫可建Nankinolithus nankinensis带(卢衍豪等,1955;赖才根等,1982;浙江地矿局,1989)。层位可与三峡地区的临湘组及黔北地区的涧草沟组大致对比 ...... (共1414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