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敦煌石窟

壁画病害

分类:敦煌石窟235字

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形成的壁画损坏现象。自然形成的如因受地震等引起的岩壁崩坍,画壁的泥层(即地仗)与崖壁之间局部分离而形成的大片空臌脱落,风沙磨蚀引起画面风化、颜料粉化,日光照射引起的变色、褪色,气候干燥、胶质老化引起粉皮层的起泡、龟裂起甲,洞窟岩层内的矿物盐碱类侵蚀壁画泥层造成泥层酥碱,因封闭、堵塞、潮湿等引起的发霉,以及虫鸟粪便的污染和鼠伤等;人为造成者如大块面积挖剥、粘剥等偷窃、烟熏,洞窟之间凿壁毁画、千百年来游人磨擦、刻画题字以及后代的石灰涂刷等 ......     (共235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敦煌石窟

    宝相纹

    宝相纹莲花纹样的一种,似团花纹样。其花形以四瓣一层,成“十”字状,层层交错相叠成“米”字形;以荷花为主,其花瓣有桃形纹、莲瓣纹、云头纹、花叶等组成。多出现于初唐。如敦煌莫高窟第332、334等窟的边饰。

    146字 80
  • 敦煌石窟

    筚篥

    第61窟筚篥(五代)吹奏类竖管乐器。为竖管中插哨嘴乐器,古称咸篥,悲篥,或笳管,即今日北方流引之“管子”,南方流行之“喉管”。敦煌壁画所绘筚篥,较今日管子稍长,似为竹管,其长度有时和竖笛相似,哨嘴也较大

    169字 76
  • 敦煌石窟

    不鼓自鸣

    第321窟不鼓自鸣敦煌壁画表现音乐的一种构图形式。即将各种乐器绘於空间,并绕以彩带,凌空飘舞,寓意天宫极乐世界处处有音乐,无须人演奏,乐器自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其位置多在佛龛内外、壸门、以及经变画的上端的

    184字 36
  • 敦煌石窟

    鸱吻

    宋初窟檐鸱吻又称吻兽,壁画中与鸱尾同类的屋顶装饰一物,鸱身下部绘成张口含脊的龙头形。如第61窟酒肆建筑的正脊两端,一对龙头睁眼竖耳,须牙毕现,对含正脊,背上仍有向内上翘的背鳍。明清时鸱吻已完全变成龙的形

    125字 55
  • 敦煌石窟

    慈氏塔

    慈氏之塔正面图原座落在距莫高窟东南约15公里的三危山老君堂,为便于保护和研究,于1982年搬迁到莫高窟,是一座八边形平面土木结构的小型单层塔,塔身南面辟门(搬迁后门向西开),门额上方墨书“慈氏之塔”四字

    416字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