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京剧

京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

分类:京剧433字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举办的一项大型的京剧艺术活动。原则上四年一次。第一届于1987年举办,限35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参加,演出15分钟的剧目片断,言兴朋、董翠娜、刘子蔚、宋昌林等25人获最佳演员奖。第二届1991年举办,分中年和青年两组,中年组薛亚萍、方小亚、邓沐伟、王平等10人获最佳演员奖,青年组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耿巧云等15人获最佳演员奖。第三届定名为“梅兰芳金奖大赛”,年龄扩大到55岁,表演剧目为两个片段,每段半个小时,刘长瑜、李维康、于魁智、朱世慧、赵葆秀、王立军等30人获金奖。第四届2001年举办,限青年演员参加,除15分钟演出外,另加知识测评,王佩瑜、赵 ......     (共433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京剧

    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与昆曲、汉剧、秦腔、弋阳腔、乱弹等剧种相互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京剧(1928—1949年期间曾被称为“平剧”)。因其基本唱腔由西皮

    503字 118
  • 京腔

    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弋阳腔传入北京后,和当地的语言相结合而形成。有时亦称弋腔或高腔。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盛行,有“六大名班、九门轮转”之说。对以后京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乾隆末年,秦腔、徽调相继进京,京

    123字 124
  • 昆曲

    我国主要戏曲声腔、戏曲剧种。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形成昆山腔,据传为元末顾坚创始。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对原来昆山腔加以改造加工,形成号称“水磨腔”

    558字 107
  • 升平署

    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事务的机构。乾隆时称南府,道光七年(1827)改此名。其时清宫将南府编制精简紧缩,撤销外学,艺人俱回原籍。宫廷演出则由北京民间各班之隽者承应,随传随到,不属宫中职名。另又将十番学

    243字 173
  • 北京梨园公益会

    民国时期北京戏曲艺人行会组织。1928年由许德义、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等50人发起成立,取代“正乐育化会”。为救济贫苦同行的福利组织。经费由戏曲界人士捐助或演义务戏筹集,后与戏园、戏班商定每日抽一张头

    274字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