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中国豫剧

黄元子

分类:中国豫剧225字

又名春元。河南省宜阳县人。青年时,为投名师学戏,先后经7个科班,终至成为豫西舞台上广受赞誉的著名演员之一。1925年始在黄德芳村办科班教戏近20年,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员。他会戏忒多,腹藏戏稿数百本,人称“戏篓”,每逢点戏,他常以手指帽盔架回答:“晃掉哪顶唱哪出。”他演的丑角堪称一绝。代表剧目有《打南阳》(饰能干)、《薛仁贵征东》(饰张士贵》等。其技艺超群,把人物演得个个逼真。特别是运用面部器官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很有特色。观众无不叹为观止 ......     (共225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八大块

    即“云、梦、狼、牙、鬼、雾、桥、塔”(也有无“狼”字而入“伞”字的说法)。这八个字是戏班、演员之大忌,不论何时何地,都应避讳。

    67字 101
  • 十八兰

    指由豫剧教育家、豫西著名须生演员周海水和贾锁师傅在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初期所培养出的有造诣的18位优秀豫剧演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知名度的升降,及艺术水平的差异,时人、后人及周海水本人对“十八兰”

    462字 136
  • 十大忙

    密县一带对“板凳头”戏的一种称呼。意指人少、常常又打又唱、手足不闲的情形。

    40字 79
  • 十字调

    全称“十字调梆子腔”,是“梆子腔”向“梆子戏”过渡的中介物,也即梆子戏尚未完全演变成“板式变化体”之前的一种混合形态。据新安县人吕公溥于乾隆四十六年为《弥勒笑》剧本作序中所称“关内外优伶所唱十字调梆子腔

    384字 80
  • 十二正本

    指剧目中的《灰圈记》、《汗衫记》、《豆汁记》、《芦花记》、《罗帕记》、《乌盆记》、《玉带记》、《香囊记》、《皮袄记》、《硃痕记》、《金杯记》、《血牌记》。

    81字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