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 > 保安族

第七节 历史遗迹

分类:保安族3657字

保安族虽然是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但其民族发展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其民族化的过程中,有过从中亚到中国、从青海到甘肃的史诗般的迁徙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是“小民族、大文化”。丰富多彩与内涵深厚的历史遗迹正是其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青海同仁铁城山城墙

一、古城堡遗址

(一) 铁城山城堡

铁城山城堡又称唐代铁城山古城遗址。元代探马赤军、明初军队营地,保安村小河以南铁城山,又称曼勒亥山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元代管理保安的长官驻在“郭歇日”(大山),又称曼勒亥山。

青海同仁“雕窠城”

该遗址位于今同仁县保 ......     (共3657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保安族

    第一节 族称族源

    保安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10个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民族之一。保安族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中部,与青海省接壤,总面积79

    4182字 120
  • 保安族

    第二节 人口状况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保安族的人口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明末清初,保安族发展很快,达1000多户,“由土千户进行直接管理”。到清雍正年间,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贾100余家,“保

    1757字 157
  • 保安族

    第三节 历史沿革

    历史上,保安族生活的积石山,在夏朝时属于雍州,商朝和周朝时属于羌、戎等族管辖,战国末期时并入秦国版图。秦汉两代均实行郡县制,积石山地区曾先后隶属于陇西郡、金城郡的袍罕县和河关县。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

    1884字 113
  • 保安族

    第四节 生态环境

    保安族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从保安族的形成、迁徙到最后落户甘肃大河家;从最初以农耕、狩猎、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到后来以农耕、手工制作、劳务输出为主要生计方式,无不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保安

    2734字 115
  • 保安族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5613字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