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汤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羹”更接近于今天“汤”的含义。《辞源》谓:“羹,和味的汤。《诗·鲁颂·閟宫》:‘毛炰(páo,带着毛包上泥后燔烧)胾(zī,大块的肉)羹。’《左传·隐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清代文学家、美食家李渔对汤与羹的关系这一问题做了明确回答,指出古人所指的“羹”就是后来人所说的“汤”。他在所撰《闲情偶寄·饮馔部·蔬食第一》中专列“汤”部,对此做出解释:
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 ...... (共1256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