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留仪节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孔子指出春秋时期人们行礼徒有形式,实际上这种批判之声在当时是不绝于耳的,下面礼、仪相分的讨论,也是这种意见的表达,但这种批评恰恰表明当礼丧失精神时,仪节并没有消亡,而这不仅给人们追寻礼仪精神提供了批评的素材,更反映了礼崩乐坏后仪节得以保留,仪节的存留对礼仪继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左传·昭公五年》载: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晋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 ...... (共2340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