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紫阳县志

第三节 文化程度

分类:紫阳县志3779字

本县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文盲率高,受教育比重指标低,受过高等教育者较少。

据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55904人,其中:初识字的10298人,占总人口4%;初小29882人,占11.3%;高小9512人,占3.6%;初中4853人,占总人口1.8%; 高中1196人,每千人中4.5人;大学163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6人。已受学校教育(含在校)人数为45606人,受教育比重指标为21.23%; 6~12岁未入学儿童31014人,占总人口11.7%。

1982年,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119262人,占总人口的37.11%,占6岁以上总人口(279164人)的42.72%,比1964年增加63358人,增长了1.13倍。其中: 小学84129人,占总人口26.18%; 初中27417人,占8.53%;高中7388 ......     (共3779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紫阳县志

    一、地理位置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得名。地理座标:东经108°06~43′,北纬32°08~49′。四邻:东为安康、岚皋2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四川省城口、万源2

    368字 218
  • 紫阳县志

    第二节 政区

    明代县下设里,里下设甲。全县计有5里:镇江里、任河里、清水里、靖宁里、东明里。甲数不详。清代,本县设城厢和4乡,乡下设铺或牌。东乡辖洞河、庙沟、目连桥、围圈、古家村、八道河(上下牌)、汝河、双河塘、六道

    5646字 258
  • 紫阳县志

    (二)断裂构造

    断裂在各褶皱束中均为发育,鉴于断裂的规模、大小、力学性质不同,现将县内主要断裂分述如下:大断裂1)大巴山断裂带作为扬子准地台与秦岭褶皱束两大地块的分界,规模巨大,影响至深,长期控制了区内构造和沉积发展史

    1192字 57
  • 紫阳县志

    第一节 擂鼓台风景区

    擂鼓台因相传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此擂鼓挥军而得名。风景区位于本县西北角,紫阳、汉阴、安康3县交界地带,分属紫阳、汉阴2县。县内部分属汉城区安溪乡辖,有九沟、东坪、天安等3个行政村,总面积约23平方公

    3572字 66
  • 紫阳县志

    第一节 年龄、性别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本县有15岁以下少年儿童93722人,少儿人口系数为0.42;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7185人,老年人口系数0.032;人口负担系数0.83,年龄中位数20.91岁,老少

    1192字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