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中国现代书法

第三节 理论丰碑的启示:思辨性

分类:中国现代书法4729字

尽管兰亭论辩使我们看到了许多不足,而自1965年一年间的论辩文来看,其中也有一些无谓的文字。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直到80年代之际,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也一直未有消歇,其中有许多文章程度一般,甚至误会乃至缠杂不清。但我们还是愿意指出,在建国以来的书论史——或者更扩而言之,在自康有为以来的书论史上,兰亭论辩仍然堪称是一座了不起的理论丰碑。

又是辩论常常不得要领、舍本逐末,又是理论丰碑,这样的结论使人颇费思索。于是,就有必要对“丰碑”的判断提出足够的理由。我们在评论兰亭论辩时,可以有两种立场,第一种立场是就事论事的。比如对郭沫若、高二适各 ......     (共4729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引论:近代书法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与当前书法篆刻界的喧闹劲头相比,近代书法篆刻——特别是指清末到民初的书法篆刻——无论在哪方面说都是不无寂寞的。如果我们把这视为一种着眼于历史嬗递的纵向的今、古之比的话,那么还有更令人沮丧的一比:与民国前

    18276字 86
  • 第一编 近代

    时人习惯于把近代书法的开端从吴昌硕算起,而吴昌硕的发展道路向世人表明,在他前面还有个更重要的源头:赵之谦。以我的看法,不了解赵之谦其人,我们就很难把握民国初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这三个突出典型的真实价值

    1009字 85
  • 第一章 沈曾植:一个令人瞩目的偶像

    沈曾植是个地道的士大夫式的知识分子,这使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不那么具有近代性格的印象。也即是说,与同时的吴昌硕、康有为相比,他显得更少时代感。我们与其把他归为近代史的牵头人物,不如更确切地说,把他归为古代

    204字 86
  • 第一节 金石家的知识结构与不自觉的书法观念

    沈曾植为清同治二年举人,光绪六年进士。一生浸淫官场,是地道的达官贵人。初任刑部,后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54岁时外放为知府,而道台,而提学,终于安徽布政使。如此的仕途履历,至少使他可保衣食无虞,同时还

    2860字 88
  • 第二节 “生”:魏碑式行草

    与沈曾植同时的书家曾熙,曾有一段评价并讨论,见王蘧常《忆沈寐叟师》:“近人曾熙曾评先生书曰: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先生于前二句逊谢,末一句则不解所指。曾熙云:‘翁方纲一生之误在稳,刘墉八十岁

    2729字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