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中国社会风俗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分类:中国社会风俗3555字

辛亥革命前后的剪辫易服风潮,是社会政治变革、西风东渐和近代文明开化的产物,与清王朝的生死存亡、帝制与共和的政治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民族的屈辱、觉醒与剪辫风潮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外交官、留学生踏出国门,首先因一条发辫而遭到外国人的讪笑和侮辱,被称为“拖尾奴才”、“豚尾奴”。一种共同的民族屈辱、羞耻感,使人们产生了对愚昧落后的自省和对剪辫易服的共识。清初薙发的阴影又回荡于国人的脑海,发辫作为清朝统治的标志,首先受到国人的憎恨和诅咒。在国外参加革命党的留学生毅然剪发,以示同清朝决裂和推翻帝制的决心。清末新政,为开明派官僚的“叛逆” ......     (共3555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中国社会风俗

    一、头衣:冠、弁、冕、巾

    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是头。晋文公死,狄人伐晋,先轸免胄冲入狄师战死,“狄人归其元,面如生”①。贵族举行冠礼也叫“加元服”。古代贵族戴冠、弁、冕,庶人戴巾。(一)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獬

    4287字 129
  • 中国社会风俗

    三、下衣

    (一)裳、绔、裈裳读作cháng,又写作“常”。《说文七下·巾部》: “常,下帬(裙)也。”《释名·释衣服》: “裙,群也,连接群幅也。”《仪礼·丧服》郑玄注: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可知古代的

    820字 139
  • 中国社会风俗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清军入关后,中国又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服饰变革。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明朝遗臣金之俊就典制、风俗向清廷上“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 男从女不从; 生

    2206字 28
  • 中国社会风俗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一)玉、杂佩、环、玦、香囊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男子佩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表示君子的各种美德。东汉许慎《说文一上·玉部》称: “玉石之美有

    2688字 33
  • 第一章 服饰风俗

    服饰为人类所独有,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服饰风俗主要包括服装、佩饰、化妆以及缠足等习俗,也包括与服饰有关的礼仪、等级、审美、习惯等种种

    106字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