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赫哲人的猎熊与打狍子

猎熊。熊,赫哲语称“乌法卡”,有两种,一种称“狗驼子”身短小,大者不过三、四百斤,胸前有白毛,机智灵敏能爬树,住在树洞中,俗称: “天仓”。一种称“马驼子”身大;体重能达千斤,很笨拙,不能爬树,但力气大,它住地穴,俗称“地仓子”,也有住草窝棚的。能以松籽,橡籽,野果,粮食或小动物为食,熊在树洞中冬眠,不吃食物,只是舐掌,俗叫蹲仓子。但瘦熊不蹲仓子,只好东跑西奔到处觅食。当猎人发现熊在洞中时,先用两根大木棍,将洞口交叉堵住,拴在林树杆上,如熊不从洞口出来.然后从树干下边砍个窟窿,引诱熊从洞里出来,如果它还不出头时,猎人将擦枪布扔进洞 ......     (共978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雀路与猎道

    满族先民在绵延千里的茫茫林海里狩猎时,辨方向,明路线是其安全往返的首要条件。机敏的猎人如果发现白色的鸟屎,便会欣喜万分.鸟在他们的观念中,是能凌空天穹,晓彻天神意图的灵禽。白鸟屎是“雀书”,不仅是吉祥的

    694字 178
  • 秋弥大典

    满族传统的出猎方式是聚众合围。《大金国志》载:金都“四时皆猎,……每猎则以随军密布四围,名曰围场。”到了清代,这种打围的规模到了空前程度。康乾盛世,清廷每年组织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王公大臣和各族首领参加

    637字 184
  • 满族猎俗

    满族先民女真人有集体围猎之俗,“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面,不许错乱。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清代的八旗制由此发展而来。清代,满族民间狩猎仍袭古俗。一般打围

    1745字 153
  • 蒙古狩猎今昔

    蒙古狩猎今昔蒙古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蒙古秘史》中记载的“林中百姓”即是猎民。公元七世纪前,基本是以狩猎为主。《魏书·失韦传》与《北史·室韦传》均称:“用角弓,其箭尤长。”“多略貂皮”。《世界征服者史》

    1729字 157
  • 饶有风趣的蒙古围猎

    围猎,是蒙古族古老的生产活动。围猎的历史可追溯到蒙古汗国以前。十二世纪末成吉思汗的蒙古部与脱斡邻勒的克烈部在肯特山一带曾联合进行过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成吉思汗的儿子察合台、窝阔台都有自己固定的围猎场。元朝

    959字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