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北朝的诗文风格
荆轲刺秦王时,与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史称荆轲为“变徵”之声,复为“羽声”,悲歌慷慨,士皆瞋目,发上冲冠。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羽音声调最高,徵在其次。可知“慷慨悲歌”是一种音调高亢、情绪悲凉壮烈的曲调。荆轲所唱《渡易水歌》的歌辞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燕国灭亡以后,佚名小说《燕丹子》称此歌为“壮声”、“哀声”。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称其为“羽声忼慨”。《货殖列传》中又说邯郸、中山、沙丘风俗善歌,男子“悲歌忼慨”。这是对燕赵诗风、文风的第一次概括。到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的诗风 ...... (共4079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