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
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亦借指下体之服,如裤、裙之类。其制出现于远古时期。其形制分为两种,一为帷裳,系以整幅布帛裹于腰际,如今之筒裙。二为普通之裳,两侧开缝,前身三幅,后身四幅。进入汉代以后,渐为裙子所代替。惟礼服中仍保留此遗制。《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诗经·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汉毛亨传:“掺掺,犹纤纤也。”汉郑玄笺:“裳,男子之下服,贱又未可使缝。”《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汉郑玄注:“庶母(指诸母)贱,可使漱衣,不可使漱裳。裳贱,尊之者亦所以远别。”《晋书·孙登传 ...... (共572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