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珩
分类:中国古代服饰136字
也作“葱衡”。大佩上青色的横玉。《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汉毛亨传:“一命缊芾黝珩,再命赤芾黝珩,三命赤芾葱珩。”又《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汉毛亨传:“葱,苍也。”唐孔颖达疏:“云葱珩,则三命以上皆葱珩也,故云三命葱珩。 ...... (共136字) [阅读本文]>>
也作“葱衡”。大佩上青色的横玉。《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汉毛亨传:“一命缊芾黝珩,再命赤芾黝珩,三命赤芾葱珩。”又《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汉毛亨传:“葱,苍也。”唐孔颖达疏:“云葱珩,则三命以上皆葱珩也,故云三命葱珩。 ...... (共136字) [阅读本文]>>
以贝壳、珠玉等珍宝装饰的腰带,据称春秋战国时期从西部少数民族传入,多用于达官贵人。《穆天子传》卷四:“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淮南子·主术训》:“赵武灵王贝带鵔而朝,赵国
也作“襞积”“襞”。衣服上的褶裥。辟,通“襞”。《仪礼·丧服》“幅三袧”汉郑玄注:“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祭服朝服,辟积无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素积,素裳也。辟积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
妇女用来束结固定发髻的首饰。古代写作叉,由两股合成。起源甚早,山西侯马曾出土骨钗,湖南常德曾出土有战国时楚国之木钗。唐代金银钗以镂花见长,明清时制作更精。历代形制不同,演变较多,为首饰之一大品种。战国
也作“鹑服”“鹑裾”。经过多次补缀的破旧衣服,因与鹌鹑一样没有纹饰,故称,泛指贫苦、穷困者的衣服。语本《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齐
①商周时期天子、贵族、士大夫等的礼服用带。多用丝帛制成,根据不同的身份等级,所用的颜色、质料、长宽各有不同。系结于腰前,多余部分垂下。沿用至明,入清后废除。《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