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画
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金文字形解释为“从白从巾,或从白从贝”,本义为丝织品或财物(曾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种类,如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更粗生丝织成的“绢”等。其质地为白色。以“帛”来通称丝织物主要在战国以前,在秦汉以后“帛”又被称为“缯”(如《说文》:帛,“缯”也)。最早明确提及丝帛用于书画的是在春秋时期,如《墨子·天志中》载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帛”用作书画必先施胶浆(否则书画时会洇),再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 ...... (共832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