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惠山泥人

2.3 “手捏戏文”工艺流程

分类:惠山泥人1130字

2.3.1 打泥

取二百到五百斤生泥,放在石板上,用木榔头按顺序反复捶打约三五遍,待泥在捶打时能飞溅四周时,就是成熟泥了。

打泥

2.3.2 揉泥

用手将熟泥取至桌上,分块揉压多次,最后搓成圆柱体,并置入陶缸,用湿布盖好备用。

揉泥

2.3.3 印头

按作品要求,选择所需的石膏头模,将泥团按捺入模内,取出成型头像,并按自己所塑的人物特征,修改重塑造型,并添捏一段颈脖。

印头

捏塑头发

塑造头饰

2.3.4 捏身

将泥拍成片状,包上已成形的泥腿,用手推挤出衣袍,捏出胸部造型,用笃板整形。敲出块面结构、衣纹和服饰。

拍塑成片状的衣服泥料

压塑衣褶

捏塑衣装

2.3.5 捏手

搓二泥条,捏出手掌,分指、剪 ......     (共1130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第一章 传承脉络

    惠山泥人是一项民间彩塑艺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天津“泥人张”、潮州“大吴泥塑”齐名为中国三大民间泥彩塑。惠山泥人诞生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城西,那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惠山,在山北麓的稻田中盛产

    208字 77
  • 1.1 惠山泥人的起源发展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传统的

    880字 139
  • 1.2 惠山泥人与佛教、祠堂的联系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都有紧密的联系,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而祠堂每年的盛大祭祖活动也为泥人的流通提供了场合与渠道。1.2.1.大阿福的由来惠山泥人中最具代表的大阿福,就源于佛教。传说大

    959字 136
  • 1.3 惠山泥人的历史记录

    惠山泥人历史悠久,从诞生伊始至今,在各类文献上都有关于惠山泥人的记录,佐证了惠山泥人的发展,为我们研究惠山泥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1.3.1.《古今图书集成》(明)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岁

    1397字 176
  • 第二章 工艺特色

    惠山泥人看似简单,其实工艺极为复杂,泥塑由于受模型的限制,造型一般十分简练。而彩绘技艺十分讲究和繁复,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和合二仙》(喻湘涟塑王南仙彩)

    100字 87
单篇阅读全文
知识稻田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VIP会员
畅享全站1000万篇资源,全文阅读

半年卡:58.00元/180天

原价:158元
VIP开通详情
VIP资源中心  
常见问题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6.97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阅读权限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