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恩施傩戏志

四、恩施傩戏面具的审美特征

分类:恩施傩戏志7983字

在恩施傩戏的傩坛戏、傩愿戏、现代新傩戏中先后出现了多达数百个人物,又分为文、武、生、老、女五大类,都需要制作面具。从中不难看出,恩施傩戏曾一度极为繁荣。而恩施本土丰富多彩的傩戏资源在展现本土厚重文化积淀的同时,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考察恩施傩文化的多维视角。特别是恩施本土的傩戏面具,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向恩施傩戏面具的窗口。“我国各地现存的傩戏面具,就其艺术风格分类,大致有三种形态: 原始风格的面具、写实风格的面具和藏区‘羌姆’面具(包括藏戏中的立体面具)”①。而恩施傩戏面具则兼有原始风格和写实风格两种特征,这是恩施傩戏的历史生成方式和恩 ......     (共7983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一、“傩”字溯考

    “傩”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曲六乙、钱茀先生《东方傩文化概论》结合相应文献上下语境,将其初步归纳为“五种读音和十种字义”。“五种读音”分别为nan(难,此为驱疫之傩正音)、nuo(傩,用于驱疫字时,原先仍然

    3021字 103
  • 二、从傩到傩戏

    据《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吏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①这是周代驱傩仪式最早的文字记录,既形象描绘了方相

    5246字 114
  • 三、恩施傩戏之“前世”

    恩施傩戏是指恩施州境内以还坛神、傩愿戏和傩面具制作等为代表的傩文化的总称。今天恩施市的三岔、红土,鹤峰县的走马、铁炉、中营、北佳、下坪、邬阳、清湖、坪溪、江口,宣恩县的高罗,来凤县的旧司,建始县的官店,

    5867字 91
  • 四、恩施傩戏之“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傩戏略有发展。如傩戏大师蒋品三在1957年便率队将傩愿戏《姜女下池》搬上大舞台,并在全省的民间文艺演出中荣获二等奖。但“文革”期间,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浪潮下,傩戏被认为是落

    6694字 92
  • 五、《恩施傩戏志》的编纂

    为全面记述鄂西大地上流传久远、古老鲜活并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民间祭祀戏剧,全面反映恩施傩戏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恩施傩戏志》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纂。其一,综述,主要包括恩施傩戏的起源与嬗变。恩施傩戏

    1922字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