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恩施傩戏志

第四章 表演

分类:恩施傩戏志325字

恩施傩戏,经历了由“傩祭”“傩舞”不断发展演变为“傩戏”的过程,至今在戏剧表演中仍夹杂着还愿祭祀的内容,是一种祭祀仪式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它融音乐、舞蹈、武术、表演于一体,集书法、美术、雕刻于一身。

恩施傩戏演出形式独特,表演内容丰富。演出形式上,有面具傩(以面具扮演角色)、开面傩(化上十分夸张的妆容进行表演)之分,既保留了特技、巫术表演的形式,又加入了民间说唱表演的成分,融法事与戏剧于一体,包含宗教、文学、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及服饰等多种文化因素。表演内容上,呈现出表演场域的神圣与凡俗的二元化结 ......     (共325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一、“傩”字溯考

    “傩”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曲六乙、钱茀先生《东方傩文化概论》结合相应文献上下语境,将其初步归纳为“五种读音和十种字义”。“五种读音”分别为nan(难,此为驱疫之傩正音)、nuo(傩,用于驱疫字时,原先仍然

    3021字 103
  • 二、从傩到傩戏

    据《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吏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①这是周代驱傩仪式最早的文字记录,既形象描绘了方相

    5246字 114
  • 三、恩施傩戏之“前世”

    恩施傩戏是指恩施州境内以还坛神、傩愿戏和傩面具制作等为代表的傩文化的总称。今天恩施市的三岔、红土,鹤峰县的走马、铁炉、中营、北佳、下坪、邬阳、清湖、坪溪、江口,宣恩县的高罗,来凤县的旧司,建始县的官店,

    5867字 91
  • 四、恩施傩戏之“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傩戏略有发展。如傩戏大师蒋品三在1957年便率队将傩愿戏《姜女下池》搬上大舞台,并在全省的民间文艺演出中荣获二等奖。但“文革”期间,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浪潮下,傩戏被认为是落

    6694字 92
  • 五、《恩施傩戏志》的编纂

    为全面记述鄂西大地上流传久远、古老鲜活并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民间祭祀戏剧,全面反映恩施傩戏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恩施傩戏志》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纂。其一,综述,主要包括恩施傩戏的起源与嬗变。恩施傩戏

    1922字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