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服饰

草衣

分类:中国古代服饰393字

①用草编制而成的衣服,为贫民或少数民族穿着,可以防雨。《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汉郑玄笺:“蓑,所以备雨……草衣也。”南朝齐萧子良《陈时政密启》之二:“民特尤贫,连年失稔,草衣藿食,稍有流亡。”《太平广记》卷四八○:“西北海戌亥之地。有鹤民国,人长三寸,日行千里……值暑则裸形,遇寒则编细草为衣。”《辽史·营卫志上》:“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熙熙于于,不求不争。”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公因率众卒,草衣卉服,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②引申指粗劣的衣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 ......     (共393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中国古代服饰

    贝带

    以贝壳、珠玉等珍宝装饰的腰带,据称春秋战国时期从西部少数民族传入,多用于达官贵人。《穆天子传》卷四:“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淮南子·主术训》:“赵武灵王贝带鵔而朝,赵国

    399字 43
  • 中国古代服饰

    辟积

    也作“襞积”“襞”。衣服上的褶裥。辟,通“襞”。《仪礼·丧服》“幅三袧”汉郑玄注:“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祭服朝服,辟积无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素积,素裳也。辟积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

    418字 42
  • 中国古代服饰

    妇女用来束结固定发髻的首饰。古代写作叉,由两股合成。起源甚早,山西侯马曾出土骨钗,湖南常德曾出土有战国时楚国之木钗。唐代金银钗以镂花见长,明清时制作更精。历代形制不同,演变较多,为首饰之一大品种。战国

    212字 21
  • 中国古代服饰

    鹑衣

    也作“鹑服”“鹑裾”。经过多次补缀的破旧衣服,因与鹌鹑一样没有纹饰,故称,泛指贫苦、穷困者的衣服。语本《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齐

    293字 28
  • 中国古代服饰

    大带

    ①商周时期天子、贵族、士大夫等的礼服用带。多用丝帛制成,根据不同的身份等级,所用的颜色、质料、长宽各有不同。系结于腰前,多余部分垂下。沿用至明,入清后废除。《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507字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