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器乐
我国的民间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创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和器乐演奏形式。自古以来,形式多样的民间器乐始终与人民为伴,亲切地伴随着人们生活,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一个...查看详细>>
928字民歌
即民间歌曲,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漫长的年代里共同创作的一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不断地加工升华。民歌...查看详细>>
1391字弦索十三套
弦索乐。流传于清代的以弦乐为主的13首著名合奏套曲。19世纪初,蒙族文人明谊(荣斋)将其汇编成集,名《弦索备考》,现存有清嘉庆甲戌(1814)年抄本。编者在序言中称这些乐曲为“今之古曲”,说明在他之前这...查看详细>>
1583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
弦索乐。简称“河南曲子”,原称“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河南各地的一种民间说唱音乐。过去在演唱河南曲子前往往演奏几支器乐小曲,以后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器乐演奏形式,俗称“板头曲”。板头曲除合乐外,有时亦可由筝...查看详细>>
595字二人台牌子曲
丝竹乐。俗称“过街牌子”。流行于陕北的府谷、神木、晋西北的河曲、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伊克昭盟和包头、呼和浩特以及河北省的张北地区。二人台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初期的表演形式很简单,只是在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用...查看详细>>
760字江南丝竹
丝竹乐。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丝竹乐而称其为江南丝竹。江南丝竹的某些乐曲和演奏形式,明、清时期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清末民初已有了演奏丝乐...查看详细>>
1227字福建南音
丝竹乐。亦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根据该乐种所用乐器、演奏特点、曲牌名称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它与唐、宋、元、明时期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目前乐队演奏所用的主要乐器南琶、二弦、洞箫、三弦...查看详细>>
1095字十音八乐
丝竹乐。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两县。它的起源年代史书没有记载。清光绪年间莆田县曾举行过“王母十音大赛会”,全县竟有130多队十音班子参加,盛况空前。可见最迟也在清代出现。十音八乐的演出团体都是群众的业余组...查看详细>>
861字北管
丝竹乐。又称“北曲”、“小调”、“小曲”,流行在福建惠安县城关及城北山腰、后龙、南埔、辋川、涂岭等乡。清朝光绪年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民间音乐传入惠安,特别是江淮一带难民入闽,常唱《凤阳花鼓》...查看详细>>
932字广东音乐
丝竹乐。最初因其多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器乐小曲而被当地人称呼为“过场”、“谱子”和“小曲”。后来在演奏上逐渐地形成了其独特的旋法、调式和演奏风格特点,作为一个有特色的独立地方乐种而被外省人称呼为“广东...查看详细>>
209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