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中国戏剧

一、《琵琶记》的接受

分类:中国戏剧4891字

《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堪称最富有争议的作品,对其主旨、格律、结构、曲词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这又与戏曲史上一系列重大论争如本色文采之争、风化之论、音律之辨等密切相关。600多年来各阶层的读者对它的欣赏、阐释、模仿从未中断,形成了一部多维多层面的《琵琶记》接受史。

用接受美学的理论看,明清以来的《琵琶记》评论,甚至不同的刊本都是《琵琶记》接受史的一个环节。

1.明清曲家对《琵琶记》“风化”主旨的推许

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主张,成为戏曲界广泛关注的命题,并且得到许多人的赞同。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杂论》中说:“故不 ......     (共4891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中国戏剧

    三、《博笑记》

    沈璟最后完成的剧作是《博笑记》[1],全剧28出,由10个故事串联而成。第1出介绍作者旨意和内容提要,余皆以2-4出写一个小故事。大致如下:(续表)这十个故事,七个[2]由明人王同轨的笔记小说《耳谈》

    4303字 89
  • 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孕育在古远深厚的华夏文明培基上的中华戏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孕育、形成、发展等重要的历史阶段,直至宋金时期,方以其卓然独立的戏曲形式涉入世界艺术之林。逮至13世纪中叶,以体制完备的北曲杂剧的陆续上演为重

    798字 102
  • 第一节 巫祭乐舞与华夏戏剧之孕育

    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远古时期,先民们虔诚地将部族的诞生与某种神秘的动物联系起来,连类而及,形成多元化的图腾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并由此培植起以巫和巫术为标志的原始宗教。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开宗明

    182字 124
  • 一、原始宗教祭祀氛围中的巫歌巫舞

    导源于上古交感巫术的原始歌舞,其最早的表现形式应当是与动物和自然崇拜相关联的拟兽表演。《吕氏春秋·古乐》云:“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NFDA1]]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

    6644字 169
  • 二、从巫觋到灵优——戏剧之萌芽

    从巫觋到倡优递嬗的关榫,当为南方楚文化圈中“以巫而兼尸之用者”[1]的“灵”。东汉王逸既训“灵”为“巫”,转而又释“灵”为“神”[2],刚好从语义学的角度证实了“神—巫—灵—倡”之间的逻辑联系。王国维先

    3068字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