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琵琶记》的接受
《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堪称最富有争议的作品,对其主旨、格律、结构、曲词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这又与戏曲史上一系列重大论争如本色文采之争、风化之论、音律之辨等密切相关。600多年来各阶层的读者对它的欣赏、阐释、模仿从未中断,形成了一部多维多层面的《琵琶记》接受史。
用接受美学的理论看,明清以来的《琵琶记》评论,甚至不同的刊本都是《琵琶记》接受史的一个环节。
1.明清曲家对《琵琶记》“风化”主旨的推许
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主张,成为戏曲界广泛关注的命题,并且得到许多人的赞同。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杂论》中说:“故不 ...... (共4891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