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晚清女权史

(一)“女足不弛,中国必不强”——陈虬、陈黻宸的《弛女足》

分类:晚清女权史2257字

陈虬(1851—1904),字志三,号蛰庐,浙江瑞安人。早期曾与陈黻宸、宋恕等组织“求志社”,自称布衣党,人称“东瓯三杰”。光绪十六年(1890)他提出模仿欧美,设立议院制的建议。1892年出版他力主变法维新的《治平通议》一书,受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的重视,梁启超将它列入《西学目表》。他参加1895年的公车上书活动,1898年参加康有为创设的保国会。政变后被通缉。1904年在家乡病逝。

陈虬在《治平通议》中收入他所著《弛女足》一文,开篇即说:

何谓弛女足? 泰西男女入学,故才亦相等。山乡女多大足,故可代工作。裹足之禁不严,承平之日,已渐遏其生机(中国生人根机渐弱,未必非母气 ......     (共2257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一)宗法制和经学中的男尊女卑思想

    1.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和形成:宗法制和经学中国太古时期并无男尊女卑现象。《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①“知母不知父”

    5340字 136
  • (二)束缚妇女思想的普及

    1.“事夫如事天”:班昭的《女诫》及其影响《五经》原书,在春秋战国时仅是诸子百家之一之书,且其时孔子自称自己如“丧家之犬”,地位并不高,所以影响不大。到了汉武帝独尊儒学,这五种书被尊为“天不变道亦不变”

    12341字 115
  • 第二节 明清儒家对礼教的批判,为妇女鸣不平

    自宋开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至明清二代,达到顶峰。从妇女视角来看,程朱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加大了对妇女的束缚。不过明中期后,王阳明心学在批判理学的锋芒中,触及了礼教的神圣性,出现了否定轻视、鄙视妇女

    11674字 155
  • (一)传教士在炮火中建立教会女校

    1840年前,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已在海外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雅加达)、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时为葡萄牙实行“殖民统治”的澳门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042字 115
  • (二)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的教会女校——以上海圣玛利亚女塾为例

    在鸦片战争后的五十年中,基督教会所办的这些女校,大多依附于教区,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为便于传教,教学内容大多入乡随俗,中文教科书一般都采纳中国过去的女教书籍,并未对中国重男轻女陋习造成重大冲击。由于文化

    4275字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