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

第一节 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分类:汉代皇帝施政礼仪3180字

皇帝施政礼仪作为一种行为,是礼的外在形式,这种外在形式的实施有其深刻的内在本质与精神内涵。皇帝重视其施政礼仪,并不断加强其建设,其宗旨之一是想通过其施政礼仪来实现尊君,突出君权的至高无上。

即位礼仪分“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皇帝即位”礼仪有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策命,策命所要表达的是新皇帝与先帝是一种君臣关系,是先帝对新皇帝的策命,当然这种策命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因为新皇帝也是皇权的产物。第二阶段是授玺礼,玺是皇帝身份的标志,权力的象征,通过授玺礼皇帝拥有了玺,也就拥有了令臣民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参加即位礼仪的百官 ......     (共3180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

    巡幸中的卤簿之仪

    所谓“卤簿”,据蔡邕《独断》载:“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1]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舆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卤簿之仪,按字书:‘卤,大楯也’……甲楯有先后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天子出

    4081字 69
  • 第一章 “礼崩乐坏”及其影响

    学术界对春秋开始的“礼崩乐坏”局面进行了新的解读,或质疑或认为转型。他们的解读推动了今人对“礼崩乐坏”的认识。当时人怎么看呢?我们不妨以孔子为例,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210字 106
  • 第一节 抨击礼崩乐坏的背后

    “礼崩乐坏”并不意味礼仪退出了历史舞台,学者质疑“礼崩乐坏”常基于此。春秋开始批评“礼崩乐坏”之声不绝于耳,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缺失的不满,这表明礼仪的确开始出现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古今都不乏礼崩乐坏具体表

    856字 112
  • 维护礼仪制度

    清代学者徐乾学说:“丧何为乎有制?自古礼之失始也。先王三礼,由人心者也。礼失而有制,不得已而行之者也。”[1]礼仪缺失,制度使礼仪得以存留,并得到人心的认可。徐乾学的见解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礼崩乐

    4514字 95
  • 存留仪节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孔子指出春秋时期人们行礼徒有形式,实际上这种批判之声在当时是不绝于耳的,下面礼、仪相分的讨论,也是这种意见的表达,但这种批评恰恰表明

    2340字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