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
科普 -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 - 列表
  • 第一章 “礼崩乐坏”及其影响

    学术界对春秋开始的“礼崩乐坏”局面进行了新的解读,或质疑或认为转型。他们的解读推动了今人对“礼崩乐坏”的认识。当时人怎么看呢?我们不妨以孔子为例,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查看详细>>

    210字
  • 第一节 抨击礼崩乐坏的背后

    “礼崩乐坏”并不意味礼仪退出了历史舞台,学者质疑“礼崩乐坏”常基于此。春秋开始批评“礼崩乐坏”之声不绝于耳,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缺失的不满,这表明礼仪的确开始出现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古今都不乏礼崩乐坏具体表...查看详细>>

    856字
  • 维护礼仪制度

    清代学者徐乾学说:“丧何为乎有制?自古礼之失始也。先王三礼,由人心者也。礼失而有制,不得已而行之者也。”[1]礼仪缺失,制度使礼仪得以存留,并得到人心的认可。徐乾学的见解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礼崩乐...查看详细>>

    4514字
  • 存留仪节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孔子指出春秋时期人们行礼徒有形式,实际上这种批判之声在当时是不绝于耳的,下面礼、仪相分的讨论,也是这种意见的表达,但这种批评恰恰表明...查看详细>>

    2340字
  • 追寻价值

    在礼崩乐坏的历史条件下仪得以存留,但是当时人追寻礼的精神之意不言自明。的确,礼得以传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价值。1.批评僭越前文我们曾提到北宫文子批评楚令尹公子围僭越,僭越是当时常见的现象,是礼崩乐坏的标志...查看详细>>

    7464字
  • 第二节 经典缺失的礼学资源

    汉朝建立伊始,就开始了礼仪建设,但同时批评声不断,质疑的原因是不合古礼,不过汉人归结原因时多认为秦的挟书与秦末大火[1]。完全归结于此似乎不妥,秦有礼仪,汉承秦制,礼仪也不例外,叔孙通制礼受秦的影响是巨...查看详细>>

    569字
  • 叔孙通制礼

    汉初礼制建设,叔孙通做了大量工作,“叔孙通定礼仪”[1]。汉开国大典暨刘邦即位礼,是由叔孙通导演完成。《汉书·高帝纪》:“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查看详细>>

    4909字
  • 礼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是礼与仪的分离。礼容是仪所涵盖的内容[1],礼分离容,并不是春秋时期人的发明,郑玄云:“商家典乐之官,知礼容,所以礼署称容台。”[2]可见礼容作为礼仪的要素被人清楚认识很早,...查看详细>>

    2097字
  • 天子礼的缺失

    汉代礼制建设,今文经礼学影响巨大,今文经礼学在汉代传承有序[1]。《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2]《玉海》引东汉郑玄《六...查看详细>>

    4623字
  • 第二章 汉代皇帝即位礼仪

    汉朝,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他们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成为皇帝的合法性和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都非常重视即位礼仪。除了即位礼仪,几乎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进行改元、大赦、赐爵、赏赐等,形成了以即位礼仪为核心的...查看详细>>

    209字
 共78条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