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戏剧外译史

第四节 中国戏剧在德国的早期译介

分类:戏剧外译史2451字

中国戏剧在德国的发轫之初,其突出的表现是代表着元代戏剧创作最高水平的元杂剧深受德国民众的欢迎。中国戏剧作品在18世纪首次进入德语地区是以翻译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标志的。1747年,杜赫德(Du Halde)的法文版《中华帝国通志》第三卷(1735)的德译本在德国出版,由迪·哈尔德(DieHalder)翻译。该书包含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节译本。随后,在1761年,路德维希·科恩(Ludwig Korn)将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翻译成德文,在维也纳出版,1763年重版。1772年,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1733—1813)根据《赵氏孤儿》改译的德文本Der doldne Spiegel,oder die Kǒnige von Scheschian(《金镜或谢西安诸王》)在慕尼 ......     (共2451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戏剧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语言、文学、舞蹈、音乐、美术和服装等多种学科的元素,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叙事性和抒情性。“如果说有哪一种艺术,在为人欣赏的时候,能够既提供思想与

    3350字 111
  •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定义和范畴界定

    中国戏剧外译史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对“戏剧”和“中国戏剧”的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中国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关于戏曲或戏剧的概念界定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下的定义。他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②“必合言

    3341字 98
  • 第二节 中国戏剧外译传播的意义

    一个民族如果要生存、发展和兴旺,不但要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取决于其富有生机的文化活力。因此,文化活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之一,也与民族的兴亡休戚相关。戏剧的对外译介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

    2121字 108
  • 第三节 中国戏剧外译传播的动因

    每一种形式的艺术传播都是在一定的动因支配下进行的,中国戏剧的外译也不例外。促使中国戏剧外译传播的主要动因表现在文化的推动、政治的需求、民俗的根脉和经济的驱动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或单独发挥作用,或相互交

    3967字 115
  • 第四节 中国戏剧外译传播的形式

    就中国戏剧外译的主体——译者而言,中国戏剧外译的形式可分为:本土译介、海外华人译介和外国译者译介三种形式。(1)中国本土译介形式,指以汉语为母语,具有较强双语基础能力,并了解异域文化的中国译者所进行的戏

    2591字 100
单篇阅读全文
知识稻田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VIP会员
畅享全站1000万篇资源,全文阅读

半年卡:58.00元/180天

原价:158元
VIP开通详情
VIP资源中心  
常见问题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6.97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阅读权限
确定